欢迎来到CELVE,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信息网
地方政策

四川省巴中市:深化交通运输协同增效 加快淘汰国四排放标准柴油车

发布时间:2023-11-16   来源:巴中市生态环境局   点击数:66573次

1700199707190501.png

关于印发《巴中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巴中经开区、文旅新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现将《巴中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8月17日


巴中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决策部署,推动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根据市碳达峰碳中和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以及市第五次党代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基础能力,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3%以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确保生态安全,构筑渠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

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巴中市生态环境形成高质量常态,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稳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大幅下降,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70万千瓦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新污染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二、加强源头防控

(三)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立足于区域自然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政策的衔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面建成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管控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将环境质量底线作为硬约束。推动构建城市城镇发展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三大国土空间,构建“一屏三廊四区”的生态空间(大巴山系米仓山生态屏障;巴河、通江河、南江河三条生态廊道;光雾山、诺水河、五台山、驷马河湿地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农田保护集中区、城镇发展区、生态控制区、农业发展区的“五区”发展空间。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差异化管理。建立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积极推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落地应用,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和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分区管控数据应用系统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管理等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依托“智慧巴中”云,推动生态环境领域信息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充分对接、数据实现加快汇聚,建立生态环境领域数据共享流通机制。(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大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各任务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巴中经开区、文旅新区管委会参与配合,不再列出,下同)

(四)实施生态环境准入管理。

以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为环境准入关口,以排污许可为企业运行守法依据,以执法监督为环境监管兜底的全过程环境管理框架,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严禁不符合园区规划要求及产业定位的企业入园,从末端治理变为源头管控。强化“三线一单”引导与约束,发挥环评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鼓励产业园区在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以及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中开展碳排放核算评价。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落后工艺和落后产品退出。(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1.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进平昌双滩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南江大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率先建设分散式风电,打造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推进通江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加快光伏资源开发,推动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打造农业、交通、市政等领域光伏应用场景,探索开发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绿色项目。推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加快南江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推进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到2025年,水电装机容量超过6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到2030年,水电装机容量超过15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国网巴中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实施“气化巴中”行动。推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加大天然气、页岩气、页岩油勘探开发投入,持续推进石油天然气增储上产。探索争取建立天然气、石油等资源开发新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天然气长输管网基础设施,建设CNG、LNG、加氢加注站点。推动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建设巴中曾口-金堂化工园区、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区,打造川东北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加快通江燃机电站、华油中蓝LNG二期等项目建设。到“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天然气年产能分别突破20亿立方米、40亿立方米,页岩油产能分别突破2万吨、5万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稳妥推进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合理压减煤炭总量,淘汰燃煤小锅炉,有序实施散煤治理,持续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替代工程。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推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低碳燃料替代传统燃油。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先保障民生用气,统筹工业和化工原料用气。推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大力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在工业生产和油气开采领域,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驱钻井等电动替代装置。在交通领域,加快公共交通、环卫、旅游景区、工程作业、家庭用车等领域电动化进程,优化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在农业领域,推广电制茶等。到2025年,煤炭消费比重降至25%以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强电网协调发展,提升清洁能源接纳能力。推进电网提档升级,加快建设500千伏巴中站增容扩建工程、曾口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优化110千伏、35千伏网架结构,完善主网架和输送体系。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补齐补强农配网“短板”,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推动配电网智慧化发展,加大中压配电自动化终端升级,加快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实施配电终端物联网化改造,实现中压配电网可观可测可控,2030年基本建成高比例清洁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特征下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智慧化配电网。深化能源数字经济平台运用,健全新能源线上业务办理、消纳测算、补贴申报体系,建设全市能源大数据中心,促进新能源有序协调高效发展。深挖电力大数据价值,打造数据应用场景,推动企业节能减碳。“十四五”期间,城乡配网投资占电网总投资的50%左右,到2025年城乡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99.97%、99.87%。(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国网巴中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深化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节水行动,深入实施绿色家庭、学校、社区、出行、商场、建筑等创建行动,选树一批优秀示范典型。到2030年,按省上要求完成国家、省级节约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及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示范单位(近零碳排放示范单位)的创建目标,县级及以上机关90%以上建成节约型机关,市直、县(区)直机关达到100%。广泛宣传“绿色出行”理念,引导市民转变出行方式,鼓励选择绿色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大力推广使用节电灯具、节能家电、节水器具产品,扎实开展限塑工作,积极倡导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回收,鼓励使用布袋、纸袋和可降解购物塑料袋,全面减少一次性客房用品和餐具使用量。在全社会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引导市民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到2025年,县(区)级以上政府采购中绿色采购比例达到90%,全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3万吨标准煤以内,比2020年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4%。(市发展改革委、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教育体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突出重点领域

1 2 3
分享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均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信息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 XxXx (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的文字、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扫一扫,加关注
我要报废汽车,已有 2073 人填写了报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