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4 来源:南京卓远研究中心 点击数:78342次
【行业关注】洞察锂电回收 产业链图谱全解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其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动力电池回收作为新能源汽车消费链条的末端环节,受其景气度传导,发展至今已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其核心要点在于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规范回收利用标准体系,从2021年工信部等部门《关于印发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节函〔2021〕129号)的文件来看,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不仅仅局限为汽车生产企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也都是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主体责任。工信部指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协同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研制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确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们认为动力电池回收未来可期。天风证券预计,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退役量有望达到304.24万吨,2021-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近50%。中性预期下,预计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758.4亿元,2021-20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1%。
一、概念界定
参考《电动汽车安全性指南(2021版)》,动力电池回收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收集、分类、贮存和运输的过程总称。动力蓄电池包括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不含铅酸蓄电池,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锂离子动力蓄电池,主要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目前回收利用工艺有湿法、干法、生物法,湿法凭借金属材料回收率和纯度较高的优势逐渐成为主流工艺。
表1 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电站对比
二、行业发展现状
1、扩大内需政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带动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大幅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爆发。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4-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从7.48万辆增加至352.10万辆,平均增速高达125%。其中,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跃升百万,增幅61.65%,按照动力电池5-8年的使用寿命计算,2023-2026年动力电池迎来百万级别退役高峰期。根据我国燃油车退出时间表:2050年前全面实现新能源化,传统燃油车将全面退出。我们认为,全面新能源化后,汽车电动化势不可挡,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性增长较强,受其景气度传导,可以预见未来十年,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可观,叠加电池金属材料的稀缺性,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进入爆发期。
2、高镍低钴趋势下,动力电池回收产出的镍金属材料供不应求。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经再生利用后,可获得锂、镍、钴、锰等金属材料产出物,主要供向动力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产出物中,镍、钴是三元锂电池的重要材料,同时又是稀缺金属材料,但近几年,钴价水涨船高,仅钴的材料成本就占整车生产成本的20%(动力电池成本约为40%),极大地压缩了利润空间。同时,镍价保持相对稳定,镍含量又决定了电池的续航能力和比容性,这与动力电池长续航、高能量密度的技术升级相契合。因此,为了降低钴价震荡带来的影响,契合生产技术变革,高镍低钴已成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预见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对镍的需求将攀升。但从预测的动力电池回收量来看,镍的回收拆解产出供给暂不能满足攀升的需求,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到2025年,我国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将达到96万吨,通过回收动力电池拆解产出镍占相应需求量的28.70%,即市场对回收动力电池拆解产出的镍需求约为13.12万吨。而按照镍在三元锂电池中12%的比重,98%的回收率1 ,即使96万吨的废旧动力电池均为三元锂电池,也仅能供给11.29万吨的镍金属材料,仍有1.83万吨的需求缺口。随着镍需求攀升,该缺口可能持续扩大。
3、劣币驱逐良币甚嚣尘上,白名单扩围紧锣密鼓进行中。当前动力电池回收的玩家主要有五类: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或企业、环保企业,这五类主体涵盖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白名单企业,以及白名单之外的“黑作坊”。目前行业大部分玩家以“黑作坊”为主,企查查数据显示,仅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达4.06万家,同比增长229.5%,近半数为规模500万以下的小型企业;他们以放弃环保为代价,高价回收了市场上80%的退役动力电池,无序竞争导致白名单企业无电池可收,致使行业呈现小、散、乱的竞争格局。工信部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白名单扩围工作中,2022年11月,工信部就第四批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公开征求意见,本批白名单共41家企业在列,若公告无异议,叠加此前三批名单,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共86家,行业“正规军”再扩容。未来“黑作坊”或将随着行业规范化而被整合或退出,白名单企业将能凭借先进技术和规范性而扩大市场。
三、产业链图谱
动力电池回收上游是电池制造及使用,中游是电池回收,下游是电池利用。其中(1)上游竞争格局稳定,龙头企业占据半壁江山,2021年CR5为83.4%,受原料价格暴涨影响,利润空间承压,上游企业积极布局中下游以减缓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震荡。(2)中游竞争激烈,多方资本入局,市场集中度较低,小、散、乱的市场格局亟待规范,未来兼并收购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产业链合作有利于打造“电池生产-电车生产-电池回收-电池生产”的回收闭环,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3)下游可分为梯次利用、再生利用,梯次利用适用于电容量介于20%-80%之间的动力电池,当前尚处于商业化探索阶段,技术壁垒较高,标准体系也不明确,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参与试点;再生利用适用于电容量低于20%的动力电池,工艺成熟,应用广泛,是当前的主要竞争领域。
(来源:南京卓远研究中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均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信息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 XxXx (CELVE,报废汽车产链专业服务平台)”的文字、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